当前位置:主页 > 政策法规 > 国家级 >
2022,“就业优先”如何落实落细?
来源:新华社|发布时间:2022-03-14|浏览次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焦点之一。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就业优先政策如何提质加力、落细落地?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如何实现?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和专家。

强化就业优先,关键是“稳市场主体”
 
       一拿到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戴元湖就注意到,“就业”成了报告的高频词,“足见对今年稳就业的高度重视。”报告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提出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要强化优化,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

       “首先是目标定位要优先,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其次是政策制定要优先,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产业、金融、社会等政策的协同,在各类政策的制定和评价中充分考虑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再次是服务供给要优先,把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首要内容。”戴元湖说。

       “强化就业优先,关键是‘稳市场主体’。”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长郑亚莉表示,“当前经济稳步恢复,但还有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尚未完全恢复。此外,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的现象仍然存在。”

       上亿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就业创业。报告强调,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

       根据报告安排,今年,我国将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今年江苏对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最高可提至90%。”戴元湖说。


积极服务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首次突破千万人,达1076万人,总量和增量均为近年之最。报告提出,对高校毕业生“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

       人社部表示,今年将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大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就业支持举措,实施百万青年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简化优化毕业生的就业手续,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郑亚莉建议:一方面要拓展就业空间,推出更多能够激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到基层单位、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和举措。另一方面,社会各方要关心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发展,适时调整招人、用人的思维和模式。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看来,要把就业服务和关注重点放在就业困难人群和特殊群体上,为他们提供兜底保障。按照报告要求,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保障,促进农民工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

       新业态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新增就业,包括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报告提出,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针对平台用工关系复杂、难以纳入社保的特点,在规范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合同、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同时,可在全国社保体系内设立灵活就业人员独立统筹的参保平台,明确缴纳标准,不断提高他们参保的积极性。”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建议。


努力消除就业歧视,加大培训促进供需匹配
 
        性别、是否应届等就业歧视以及就业招聘信息不透明,是当前让不少求职者感到犯难的事。报告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在实际生活中,就业环境对一些中年人并不友好,部分单位在招聘中设置年龄红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主任胡卫带来了一份提案,提出“要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助力各年龄阶段劳动者各展所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则关注到各地延长产假可能带来的女性就业歧视风险。“延长产假必须肯定,但同时还需做好各方面政策的统筹安排,还可以倡导实施弹性工作制,尽可能减少女性生育对自身及企业造成的影响。”她建议。

       戴元湖表示,不久前出台的《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在支持女性就业方面,提出建立女职工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对女职工产假期间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用按照规定给予相应补贴等举措。“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江苏省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让条例尽快落实落地。”

       为改善技能人才不足问题,促进供给匹配,报告提出,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代表委员普遍认为,这将有助于帮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姜琳、施雨岑)



平台介绍 | 商务合作 | 在线咨询 | 免责声明 | 客服中心 |

主办单位:延安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地址:延安市新区鼎盛豪庭B区1-3层(延安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业务咨询电话:0911-2162427

投诉举报电话:400-0911-079

联系邮箱:157570606@qq.com

陕ICP备16012189号-7

陕公网安备 61060202000303号

技术支持:延安卓天网络